问:女人是怎么月经的啊
网友/编辑答疑:女人是怎么月经的啊
月经是一个妇女在整个生殖生命中,周期性的,大约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脱落的子宫内膜;这血性的分泌物称为月经或经血.
月经的第一天是一个月经周期的第1天.月经的平均持续期是5(+2)天.月经周期长短的中值是28天,但只有10%~15%的周期恰好为28天;排卵周期的正常范围约25~36天.一般讲来,初潮后的几年与绝经前的数年较常见到无排卵的周期,于是在此期间其间隔期最长,且变动最大.每个周期的出血量平均为130ml(范围,13~300ml),往往第二天最多.一条浸透的月经垫或棉塞吸收20~30ml.月经血一般不凝结(除非出血很多),可能是由于溶纤维蛋白和其他因子抑制凝结.基于内分泌的变化,月经周期可分为三期(图234-5).卵泡(排卵前)期是从月经的第一天延伸至排卵前LH高峰前一天;其长度是各期中变化最多的.在此期的前半期间,FSH的分泌稍微增多,它刺激一组3~30个卵泡的生长.这些卵泡是在前一周期最后几天为了加速生长而补充的.当FSH水平降低时,补充卵泡中的一个被选作排卵;它成熟,而其余的进入衰萎.血液中的LH水平慢慢上升,始于FSH增加后的1~2天.在此期的早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与孕激素是较为恒定的,并维持于低水平.
约在LH高峰前的7~8天,卵巢上所被选择的卵泡分泌雌激素,尤其是雌二醇,起初是慢慢地增加,然后加速,并一般在LH高峰前1天达到顶峰.雌激素的增加则伴以LH缓慢而稳定的增加及FSH水平的下降.LH与FSH水平可背驰,因为FSH的分泌受到雌激素优先的抑制(与LH分泌比较),并特别的被抑制素所抑制.正好在LH高峰前,孕酮水平也开始明显地增加.
在排卵期间,LH高峰使一系列复杂的内分泌变化达到高峰---垂体在排卵期前释放大量LH.LH高峰的形成部分是由于雌激素的正反馈.同时FSH的分泌也有少量增加,但其意义则不明了.当LH水平升高时,雌二醇水平下降,但孕酮水平却继续上升.LH高峰,典型地持续26~48小时,包含多次以脉冲式大量暴发性的释放LH.LH高峰造成的卵泡完全成熟对排卵---从成熟的囊状卵泡释放卵子---是必要的,它往往发生于高峰开始后的16~32小时.排卵的机制尚不清.
在LH高峰期间,卵泡膨大并从卵巢上皮表面鼓出.一个小斑或无血管点在卵泡表面出现.在此斑上有一小泡形成,然后破裂并有一团物质(卵子与一些周围的颗粒细胞)排出.卵泡产生的前列腺素,可能是由于LH及/或FSH的调控,看来对排卵是重要的.囊状卵泡与排卵前卵泡上面的上皮细胞内的溶蛋白酶,局部生长因子及细胞激动素可能重要.卵子保持抑制状态于分裂初期,直到LH高峰后.LH高峰后的36小时内,此卵子完成了第一次减数分裂,即每个细胞接受了原来46个染色体中的23个及排出第一极体.除非此卵被一个精子穿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即每个染色体纵形分裂成相等的一对)不会完成,及第二极体不会排出.
在黄体(排卵后)期,形成卵泡的颗粒细胞与鞘膜细胞重组而形成黄体(黄体期即以此为名).此期之长短最恒定,在非孕妇女中平均为14天.并在月经的第1天而结束.除非接着发生妊娠,这长短相当于黄体功能生命的跨度,即分泌孕酮与雌激素约14天,然后退化.黄体逐渐增加分泌孕酮量以支持受孕卵的种植.孕酮于LH高峰后6~8天达到其高峰,约为25mg/d.由于孕酮是致热性的,故在黄体期间基础体温增加0.5℃并维持此高度直到下次月经来潮.黄体生命跨度的调节知道得很少,但前列腺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可能卷入.
如种植成功,则从植入卵来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支持黄体,直到胎盘-胎儿单位能够在内分泌方面支持其自己.hCG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与LH相似,然而妊娠试验所用的独特的抗体对hCG的β-亚单位有特殊性,而对LH没有或极少有交叉反应.
在大多数的黄体期间,血中LH与FSH水平减少并低下,但是月经(下个周期)来潮时,它们又开始增加
育龄妇女和龄长类雌性动物,每隔一个月左右,子宫内膜发生一资助增厚,血管增生、腺体生长分泌以及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并伴随出血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阴道排血或子宫出血现象,称月经。月经周期是由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在月经周期中出现下列的变化过程:①女性达到 青春期后,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下,垂体前叶分泌刺激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并开始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骨膜发生增生性变化;②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通过对下丘脑垂体的正反馈作用,促进垂体前叶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LH分泌更为明显,形成黄体生成素释放高峰,它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③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期子宫内膜,主要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生长且机能分化,转变为分泌期内膜;④由于黄体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中这两种激素浓度增加,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和黄体生成素减少,黄体随之萎缩因而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减少,子宫内膜骤然失去这两种性激素的支持,便崩溃出血,内膜脱落而月经来潮。此时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降低,解除了对下丘脑 -垂体的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又可增加,并开始下一个月经周期。第一次来月经称初潮,初潮的年龄多数在13~15岁。初潮的早晚和气候、遗传及健康状况有关,如果女孩到18岁还未来月经,应考虑为病态,要进行查治。初潮标志着青春期的开始。青春期卵巢的功能还不稳定,月经周期也不规则,初潮后,往往相隔数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再来月经,以后就逐渐接近28~30天行经一次。有规律的月经周期,其两次月经间隔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0天或多于45天。正常月经持续的时间为2~7天,多数为3~5天。出血量平均约50毫升,但少至20毫升,多至100毫升。月经血色暗红,因经血内含纤溶素,可防止经血凝固。流血多时纤溶素不足而有血块形成,如月经期过长或经血量过多、过少,都属异常,要进行诊治。
在月经周期中的月经期和增殖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从而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或消除,导致下丘脑对促进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继而导致腺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多。此时,雌激素又刺激子宫内膜进入增殖期。黄体生成素是孕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均升高。这对下丘脑和腺垂体可产生负反馈抑制加强,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导致黄体退化,进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失去这二种激素的支持而剥落、出血,即发生月经。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减少,又开始了下一个月经周期。
卵巢功能和月经周期中激素分泌的调节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是在卵巢激素作用下而形成的,而卵巢的活动又受到下丘脑-腺垂体的控制。血中卵巢激素水平升高时,又可反馈地影响下丘脑-腺垂体促性腺素的分泌活动,进而保证卵巢活动及月经周期的过程。下丘脑还接受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信息,而影响此轴的功能。其过程简述如下:
在卵泡期开始时,由于血中雌激素与孕激素处于低水平,对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反馈抑制解除,垂体释放FSH和LH增加,血中FSH含量升高,随着LH也升高。在FSH作用下,卵泡颗粒细胞增长,并在LH的共同作用下,产生雌激素,分泌到卵泡液和血液中。雌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出现增殖期。在排卵前约一周,血中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此同时,血中FSH下降,而LH有开始稳步上升趋势。在排卵前一天左右,血中雌激素达到高峰,在其作用下,下丘脑促性腺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释放GnRH,进而刺激腺垂体分泌LH与FSH,以LH分泌最明显,形成LH高峰。若预先用抗雌激素血清处理以中和雌激素,LH高峰即不出现,这种促进LH大量的分泌作用,是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在LH作用下,大约12小时后,成熟卵泡出现排卵(图14-3)。如果抑制LH高峰,则卵虽然成熟而不能排出。
卵泡排出卵细胞后变为黄体。在LH的作用下,黄体细胞分泌大量孕激素与雌激素这对子宫内膜因受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而进入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若未受孕,血中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可反馈地抑制下丘脑及腺垂体,使GnRH分泌减少,血中FSH和LH浓度下降,黄体萎缩,孕激素和雌激素在血中浓度突然大幅度下降。目前认为这将引起前列腺素的释放,特别是PGF2a,可致子宫内膜血管痉挛收缩,随后出现组织坏死,子宫内膜剥离、脱落而流血,即为月经。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下降,又解除对FSH和LH分泌的反馈抑制,致使FSH和LH分泌增加进而重复下一个月经周期(图14-3)。避孕药的一种作用机制就是抑制排卵,但还要维持正常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