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解答
网友/编辑答疑:药物流产的成功率与具体过程
你好:90年代流产药物的引进和使用,无疑给意外受孕的女子带来了极大的福音。近年来,米非司酮配流产药物伍米索前列醇片等抗早孕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不动手术就可使止孕的梦想变成现实,不能不让人欣喜。的确,与人工流产相比,药物流产避免了手术器械对生殖器官的损伤,而且痛苦小、副反应轻、后遗症少,服药者心理压力也不大,易于让人接受。有现代医学技术“保驾护航”,无烦无恼无忧愁,抗早孕药物还有一个名字叫“催经止孕药”,望文生义,从中也可以看出研制者的用心良苦有过性生活史的女子,只要月经超过几天不来,就有怀孕的可能,这时趁它“立足未稳”,立即服药催促月经来潮,将这位“不速之客”武装“驱逐出境”,从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在药物的作用下,孕囊可以排出,再者无论是人工流产还是药物流产,就健康而言都有一定的损害,毕竟是以健康为代价的权宜之计。有鉴于此,妇产科专家一再告诫,一旦选择了药物流产,要牢记以下两点:是要严格控制怀孕天数,孕期越短越好;因为人工流产往往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很多人便选择了药物流产。药物流产顾名思义是口服药物达到终止早孕的方法。它避免了手术流产带来的一些问题,完全流产率已经达到90%~95%,并且如果流产失败了,再手术清宫的痛苦也比人工流产轻,因为宫口已开,不需扩宫。但是,药物流产也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女性在做药物流产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是否在此范围之内。 药物流产带来哪些危害 反复的药物流产,尤其是短时间内的[2],是非常有害的: 1,首先要了解,使用的药物RU486是孕激素受体拮抗剂,通过“干扰”内分泌才起作用; 2,卵巢等“干扰”后是需要时间来恢复的,否则难免发生紊乱; 3,药物流产所造成的出血等是对身体的直接损害; 4,由于局部损伤,出血,抵抗力低等,还可造成感染;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不少妇女尤其是未婚妇女,往往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以为药物流产宛如月经来潮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以致不重视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一旦发现怀孕便要求药物流产,有的一年内做二三次,显然会损害健康。 人工流产技术并非独秀一枝,可以根据妊娠的月份、女性的意愿有多种选择,当然任何一种人工流产的前提必须是确实已经怀孕。 在妊娠10周以内做人工流产最为适宜。因为人工流产手术越早就越简单、越安全;反之,手术就越复杂,手术后康复时间也就越慢。 常用的早期人工流产手术有吸宫术(负压吸引术)和钳刮术两种。前者适用于10周以内的妊娠妇女,后者适用于10~14周的妊娠妇女。妊娠10周以内子宫不太大;胎儿和胎盘尚未形成,一般不需要扩张子宫颈,很容易将胎块组织吸出;手术中反应轻;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休息1~2小时就可以回家,恢复也很快,对身体影响小。吸宫术的手术很小,只要在门诊就可进行。孕妇摆好适当的体位后,医生会用肥皂水清洗你的外阴、阴道,并用消毒水进行消毒。之后从大到小的用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待宫颈扩张到可以放入吸管时就可以了,将吸管放入子宫腔后,吸管另一端的人工流产吸引器就可以工作了。吸管在宫腔内移动,遇到胎盘时即可将其吸出,手术也就结束了。10天左右时,阴道出血就停止了。 吸宫术听起来很简单,似乎也没有什么危险,但如果孕妇有急、慢性传染病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等,生殖器官急性炎症时,不宜施行手术。吸宫术引起并发症的可能很小,但手术结束后应仔细检查吸出物,以免漏吸、或只吸出一部分组织。 妊娠10~14周时,因胚胎逐渐长大,胎盘已经形成,子宫也随着长大,这时做人工流产不宜用简单的吸宫术,而需要采用钳刮人工流产。该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恢复也比较慢,对身体有一定影响。手术过程同吸宫术差不多,只是宫颈要扩张的更大一些,一般手术前一天在宫颈管内放一个宫颈扩张棒或导尿管可以促使宫颈自动扩张,第二天再行手术。手术时要先把胎膜夹破,让羊水流出,之后再将胎盘和胎儿一起吸出。手术后如果阴道出血没有完全停止前,不可以盆浴,同时1个月内不可以过性生活,以免感染。手术时可能会出现流产不完全、子宫穿孔、宫颈撕伤等并发症,术后应注意有无感染。 妊娠超过了14周就不能作上述两种人工流产,而需要住院作引产手术,这样更增加了孕妇的痛苦和手术的危险性。如果怀孕以14-24周,就不能再用上面的方法流产,而孕妇此时又必须停止妊娠时,只好行引产术。引产术是注射一些药物使得妊娠提前终止,之后孕妇将胎儿、胎盘产出,整个过程类似于正常分娩过程。如果有部分顽固的胎盘不肯离开子宫时,必须及时刮宫。如果注射药物5天后还没有宫缩,可以再注射一次,如依然不成功,就只能象剖宫产一样剖宫取胎。患有急性传染病、生殖道急性感染、急慢性肝肾疾病者以及子宫有疤痕的女性都不可以做引产术。手术可能会引起发烧、产道损伤、流产不完全、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需要作人工流产的孕妇,应尽量争取在妊娠10周以内作负压吸引手术,以减轻流产者的痛苦。申明:本站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